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领导人,还是一个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沫水河畔的一个小城沙湾。“沫若”二字,得之于故乡两条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经沙湾的大渡河,若水则是家乡附近的青衣江。
郭沫若的一生痴迷于文学,也热爱游泳,在他的诗集《女神》中曾这样写道:我感觉着我少年时分,炎天烈日之中,在长江里面游泳着一样的快活。
郭沫若少年时就常约小伙伴去沙湾茶溪观音沱,纵跃水中,挥臂搏水,逐浪浮沉。他不但长于自由泳,还会蛙泳、潜泳,是沙湾镇少有几个能横渡大渡河的干将之一。他在乐山高等学堂读书课余,常和同学到皇华台后河边游泳,还坚持在冰冷刺骨的大渡河中游泳锻炼。
抗日期间,郭沫若初到武汉之时,住在汉口的太和街。武汉成为中国抗战司令部之后,武汉大学在四月间西迁到郭沫若的家乡乐山。剩下的珞珈山武汉大学校舍,便成为军委军官训练团的团部,较大的几座教员宿舍也成了训练的官邸。郭沫若住的地方背山面湖,一共三层,每到夏天,郭沫若都要到东湖凌波门戏水游泳,畅游一番。
郭沫若在传记《洪波曲》里,回忆自己在珞珈山的生活,“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的设备,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是有福了”。
游泳不仅锻炼了郭沫若的身体素质,还磨练了他不怕困难,战胜自己的顽强意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郭沫若学文、学医、弃笔从戎再到勤于国事、笔耕不辍,良好的身体为他日理万机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隆重举行,郭沫若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1963年,郭沫若为广州越秀山游泳场题写了“学就屠龙游大海,竞能刺鄂舞长空”的诗句。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将稿费捐献中科院,用这笔钱在中关村为科学工作者修了两个标准游泳池,在科技大学体育场北侧也修了一个标准游泳池。(乐山新闻网记者 徐梓胜收集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杜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