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从2020年1月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0年10月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川渝两省市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合作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规划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赋予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全新优势和重大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应当看到,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基础设施、城镇规模结构、产业链分工协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城乡发展差距、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成渝地区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重大机遇;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都为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再到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等,都为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追赶跨越提供了战略动能、厚植了发展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必将有力促进四川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也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起步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继续加速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紧紧抓住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落地见效,确保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原载10月21日《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杜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