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网讯(记者 徐梓胜)办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年来,乐山宜居水平明显提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事业格局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病有所医 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宽敞明亮的就诊大厅,功能明晰的诊查科室,统一配备的全新设备,井然有序的就诊群众……走进乐山大小医院,令人深切感受到焕然一新的面貌,飞速提升的服务能力。
乐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新建大楼
五年来,乐山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市建成三级甲等医院3家、乙等医院11家,建成医共体2个、城市医疗集团2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3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17个。成功创建高级卒中中心和标准版胸痛中心。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夹江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犍为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等建成并投入使用。
家住石雁儿社区的李大爷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每个月他都会收到石雁儿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电话。“血糖控制得怎么样啦,药不多的话过来开一点,抽个时间来免费检测一下血糖。”这让他的健康管理上了新台阶,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不仅是看病方便得多,而且服务也非常好,随时来都有医生帮我看。”李大爷表示,最让他开心的还是药品价格比以前便宜得多。原来上百块钱的药到现在要少一大半。据了解,有慢病保险和在门诊相关的医疗支持政策下,慢性病患者可以用最低价购买指定药品。
医疗服务下基层
基层卫生服务的提升更是全面提升了群众对卫生健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方面需求。全市组建144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236.61万名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项内容实现全面覆盖。贫困患者县域内大病救治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96.8%。贫困人口健康体检率达到99.1%。建立完善市县乡村中医服务体系,90%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5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截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7.34岁提高到78.4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38/10万下降到4.56/10万,婴儿死亡率从4.42‰下降到3.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6.01‰下降到4.88‰。
疫情应对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乐山市迅即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第一时间腾空市人民医院城南病区收治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加强疫情发展趋势研判,精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措施,累计排查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乐返乐人员七千余人。派遣20名医务人员组成乐山医疗小分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市累计确诊病例3例并全部治愈,发病率为全省最低。
学有所教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乐山市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教育领域政府责任,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
五年来,全市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97.5亿元;实施农村学校“两房建设”项目,增加学位近4.6万个;建立了22个“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工作室”和5个“国培计划高端研修工作坊”;截至2020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普惠率达84.1%;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教均衡验收。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
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近五年全市新增特殊教育学校2所,新建乐山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新增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00间。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7%。同时,职业教育升级发展,投入11.2亿元,职教设施设备实现更新和升级换代,产教融合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中职学生升学率达50%。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校在校生达5.06万人,苏稽新区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建设全面建成并实现整体搬迁。
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省率先实施并建成彝区“一村一幼”289所,实现了彝区村级学龄幼儿入园全覆盖目标。小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国家级试点工作实现全覆盖。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队伍的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党建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力推进,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创新制定《乐山市“三县一区”培育教育人才的十条措施》,有效破解山区留人之困。稳步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和教育人才梯级培养计划,出台《乐山市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实施意见》,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优秀教育人才梯级培养体系。今年,还评出了首批“乐山名校长”等769名优秀教育人才,促进了乐山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教育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破局发展。成立乐山一中、乐山市实验幼儿园、乐山市机关幼儿园集团,资源共享、以优带薄;引进北京老教授协会,整合北京四中、成都四、七、九名校资源,重点培育优尖生和优秀教师。并通过建立全市统一招生平台、用成绩等级发布取代成绩分数发布、公民办同步招生等举措规范招生行为,多举措稳控优质生源。
(责任编辑: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