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市委党校 王雨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当下迎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作为行动纲领,一方面借势借力,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任务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相结合,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全面推动乐山高质量发展。
融入双城经济圈,乐山具有独特的优势。文旅资源丰富。乐山是我国唯一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佛文化、历史文化、武术文化、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旅游经济总量长期稳居全省第二位,目前已成功获批144小时过境免签停留城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发展基础好。乐山工业门类较齐全,是全国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发祥地,依托三线建设工业基础以及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建立起以盐磷化工、冶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一总部三基地”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精细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基地、西部最大的分立半导体元器件、多晶硅基地和碳纤维、稀土基地。
战略地位突出。乐山处在“一带一路”中南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也处于成都平原地区南向发展的主通道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也是成都平原、川南地区经济影响力向攀西地区、乌蒙山区辐射的战略支点。
城市品牌吸引力强。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峨眉山、乐山大佛举世闻名,2019年中国城市报社、人民日报文化传媒等单位评价公布的中国城市品牌百强榜中,乐山排名第63位,具有较强的城市品牌吸引力。
“十四五”时期,我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可遵循立足内情、适应外情、突出重点、扬长补短、量力而行的原则,聚焦三个重点,助力我市融入双城、协作共兴。
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融入成都都市圈。“中心—外围”理论提出,特大城市的辐射半径不超过300公里,强辐射区域在150公里以内。乐山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距离重庆300公里左右,属于其辐射范围的边缘和末梢,距离成都110公里左右,正处于其强辐射范围内。因此,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不应均衡用力,而应更加主动、更大力度、更加有效优先融入成都都市圈,为进一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造有利条件。紧紧抓住省委“南翼跨越”战略部署,聚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都市圈内各城市形成分工有序、融合共生的大都市圈发展格局。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智造强市。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一个地区若不能超前谋划、靠近风口、抢抓先机,必将逐步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无法实现向更高产业链和价值链攀升,最终落后于发展的潮流。因此,我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既要坚持制造强市,也要坚定智造强市发展思路,并将其作为立市之本、长远之策。
增强人口流失危机意识,加快人力资本建设。区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上演“人才争夺战”即为例证,省内亦是如此。随着今后我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圈内各城市间人才的流动会日益频繁和广泛,对我市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就当前来看,我市人才外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市人口均呈净流出状态,高端人才或具备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不断向核心城市—成都、重庆聚集。这个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将会严重滞缓我市紧跟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脚步,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我市须放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人力资本流量,瞄准我市未来亟需的人力资本需求,一是在完善吸引、留住、使用、激励人力资本的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打造“嘉州英才”升级版,为我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保障。二是与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建立高层次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机制,共建人才链,争取出台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共创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责任编辑:杜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