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网讯(记者 宋瑞琦)西坝生姜是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特色农产品,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坝生姜以其肉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在明朝正统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并一直到延续至清朝。其“形如玉,指成行,色泽白净,姜头顶端红玉着甲”,故又称“西坝的仙女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过去由于收集管理不规范、服务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西坝生姜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出现了“效益低”“售卖难”问题,制约着西坝生姜产业发展。
近年来,五通桥区积极探索提高姜农组织化程度,以支部为龙头,以协会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走标准化、数字化发展之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姜农增收赋能,广泛调动起生产积极性,使西坝生姜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产品。
信息为先 把准市场脉搏
“不愁卖、价格好,姜农才有种植的积极性。”介绍起生姜销售的数字化发展,五通桥区西坝镇宣传委员黄瑞雪说,为了鼓励姜农的种植积极性,当地运用大数据平台把稳市场脉搏,对生姜消费市场需求、销售周期、行情变化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生姜价格走势大数据分析,发现生姜产品集中上市时,生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走低,在反季上市时,价格较高,可获得更大收益。
什么样的生姜符合当下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呢?为此,西坝生姜专业合作社运用大数据平台做好消费调研,对消费者口味、消费心理需求进行网络调研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姜等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过去单一调味品,而是有了更多的口味方面需求,功能需求,比如泡菜佐餐、保健养生功能需求,佳节馈赠等,从而确定了强化西坝生姜脆、爽嫩的口味特点为目标,来引导、改良生姜品种选育。
科技助力 田间精耕细作
大棚培育的反季生姜可有效避免病虫害,提升生姜产能产量,有效带动生姜农户增收致富,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近日,在西坝镇的一个生姜大棚里,近十名采收工各自忙碌着手中的活,有的在挖姜、有的在修剪、有的在装盒,一派繁忙景象。据西坝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志强介绍,西坝镇西坝生姜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多次邀请省、市农业专家通过“云平台”远程技术指导,再结合本地种植经验,成功的摸索出反季节“锅炉姜”种植技术。
“锅炉姜”是通过在大棚地里埋设管道,再用锅炉烧水通过管道循环为土壤增温,达到生姜生长的温度,如此精耕细作种植出的反季节仔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点,上市以来供不应求,广受消费者喜爱,直接带动了当地姜农增收。
做强品牌 电商带动增收
有了过硬的产品,如何打响西坝生姜品牌又成为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广泛对接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打造“西坝生姜”品牌,并通过举办“西坝特色美食节”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评鉴西坝豆腐、西坝生姜,通过农旅“联姻”的方式,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西坝生姜”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的形成,通过深度对接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顺丰优选、天虎云商等电商平台,同时,鼓励姜农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用短视频“直播” 配套“福利优惠”等方式进行销售,线上电商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西坝生姜不仅是越来越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而且经过深加工的泡生姜、糖醋姜也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目前,五通桥区西坝镇生姜种植面积约1.5万亩,产值达4亿元,下一步,五通桥将依托“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重点围绕大数据分析、科学生产、畅通渠道、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扩大生姜种植规模,打响西坝生姜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叶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