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时带孩子们参观了下学期的教室——中二班。在回班级的路上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上中班?”孩子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老师继续追问:“在中二班的教室里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告诉我:“楼梯床。”
回到教室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点数出中二班的上下床一共只有6张,孩子都想睡上铺但是只有6张上下床我问孩子们该怎么解决?
小聪提议:“请工人来修。”
老师说:“好主意。可是谁可以请到工人呢?”
花朵说:“找园长妈妈,她肯定可以帮我们请工人。”
我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去请园长妈妈帮忙呢?”
怎么把我们需要添加上下床的需求告诉园长妈妈成了我们的新问题,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梳理了四种方法:
1、早上来园的时候直接告诉园长妈妈。
理由:园长妈妈很爱我们每天早上都站在门口接我们,那个时候一定可以遇见她。
2、给园长妈妈发微信。
理由:我给园长妈妈发过微信,我妈妈有园长妈妈的微信,可以发给她。
3、给园长妈妈打电话。
理由:大人的手机都拿着,打电话园长妈妈就可以接。但是我们没有园长妈妈的电话号码。
4、写信给园长妈妈。
理由:园长妈妈忘记了我们要多少床的时候可以再看一次。
四种理由对比下来孩子们对“写信”充满了好奇都想要尝试一下。
信怎么“写”?
希希说:写信就是把我们想要告诉园长妈妈的事情画下来。然后要写上小二班。
杨天天说:还要装进一个盒子。
小聪说:要放到园长妈妈的办公室。
“写”什么呢?
孩子们说:“写我们要100张上下床。”
“100张,中二班的睡眠室能装下吗?”我继续追问:“那该添加多少张上下床呢?”
100张、1万张、2张……孩子们各自表达着自己对数的认知。看着孩子们在猜数的路上越走越远我及时进行了支持。“我认为想要知道添加多少张上下床一定要先知道多少小朋友愿意睡上下床,我们请愿意睡上下床的孩子起立,我们一起数一数怎么样?”孩子们赞同了我的提议,我继续说:“可是我不会数数,我数不清,谁能来帮我?”
思考: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路径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作为支持者理应及时为儿童问题的推进排雷,让他们的活动内容继续开展。当活动顺利进行时在幼儿面前适当装傻也是不错的策略,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和表现欲,让儿童的能量在活动中释放。
可我心里是担心的,一共站了三排孩子幼儿能不能数准确我心里在打鼓。小聪愿意第一个来数人数,小聪数到20,他停住了,我示意小朋友帮帮他,说:“小聪数到20了,我不会怎么办?”孩子们顺着小聪数的20继续往下数,点出完3排小朋友,一共28人。
为了验证小聪数数的结果,我们请来了豆包第二次数,豆包因为重复点了一个小朋友两次,因此豆包的结果是30人。
最后二娃也表示想来点数一次,二娃的结果是29人。我问小朋友,“三个小朋友数出来的答案都不一样,谁的才是对的呀?”
孩子们大声地喊出他们认为对的孩子的名字,我告诉他们:“数数是需要验证的,验证的方法就是我们再一起数一遍,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是数数高手,我们一起数吧。”第四次的点数验证下来二娃数的29是正确的。
29个小朋友要睡上下床,那么我们要多少张上下床呢?二妹说:“29张。”小聪说:“20张”我很好奇:“为什么床比小朋友少?那么多小朋友怎么够睡呢?”柯睿解释说:“上下床是两个小朋友一起睡的,一定够睡。”为了验证20张床的数字是否正确,我问孩子们:“我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20张床是不是对的。”看着孩子们不知所措的表情,我说:“我帮你们提供一个办法,刚刚柯睿说‘上下床是两个小朋友一起睡的’我们就两个小朋友手拉手为一张床,这样行不行?”在我的助推下二娃很快数出来手拉手的有14对,我提醒他还有自己,二娃说:“我们需要15张上下床。”为了验证数字的准确性,我带着二娃一起再一次数了手拉手的小朋友一共有14对,加上二娃一个人睡一张上下床,我们一共需要15张上下床。
思考:预测——验证的过程是反复学习的过程,在这其中儿童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验证的结果如果和第一次点数的结果一样会让幼儿更自信,验证的结果如果和第一次点数的结果不一样会让幼儿发现问题产生新的学习。
按照同伴们的建议大家伙用画加写的方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画了下来。在孩子们的“信”中清晰可见有前书写、点数、经验写照……
信写好了,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在哪里?
拿着信我们出发了,去找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孩子们根据平时见到园长妈妈的地点,推测出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在每天早上她接小朋友那里。
毛毛说:不对,在那后面的楼梯走上的去的房子里。
小聪说:不对!那是保安叔叔的办公室,后面一间是徐医生的办公室。
一哥说:上面玻璃窗户才是园长妈妈的办公室。
为了证实孩子们的推断我们去到了他们认为的“园长妈妈的办公室”——保健室,走进去只看到在给孩子擦药的徐医生,孩子们问:“徐医生,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在哪里?”
徐医生说:“从后面的楼梯上去。”
大部队上了二楼小聪指着“副园长办公室”骄傲的说:“在这里。”
进入办公室孩子们把信送给两位园长妈妈,园长妈妈也亲切的询问了孩子们的意图,表示会帮孩子们实现愿望。大家伙儿开心的走出办公室,可是手里还有一封信没有送出去,花朵说:“还没有找到涂园长。”那涂园长的办公室会在哪里呢?孩子们四下看了一圈,推断应该在楼上。顺应他们的意图我们来到楼上,杰克发现:“这里是三楼,这里有个3楼的牌子。”可是哪里是涂园长的办公室呢?孩子们勇气了排除法,这里是厕所,不是的;这个黑黢黢的房间里全是床,也不是;这里有个关着门的房间,安安发现吊着的牌子上写着的里有一个“园”一个“公”字,他推断这里是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可是关着门,看来园长妈妈已经休息了。孩子们决定先回去下午再来。下午起床时园长妈妈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来到小二班,小花朵把信交给园长妈妈并讲明大家的意图。园长妈妈说会请工人叔叔来处理的,信已经交给园长妈妈了,她知道了我们的愿望。
思考:能协助孩子用多种方法把他们的想法表达给园长妈妈们,在与园长妈妈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园长妈妈的可亲可爱。在寻找办公室的过程中能看到孩子们在动脑筋想办法去推断、感受到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孩子的游戏精神值得我们去支持。
如果那么多的上下床真的来到了中二班那谁可以睡上床呢?儿童的答案非常有趣:
柯睿说:和床一样高的人,因为这样才可以去到上铺。
露露说:勇敢的人,因为上床很高,勇敢的人才不害怕。
豆包说:不怕黑的人,因为睡觉的时候黑黑的。
兮仔说:睡在上面不怕高的人,我猜从上面看下来会有点恐怖。
豪哥说:爱动脑筋的人,只有爱动脑筋的人才知道怎么上去怎么下来。
二妹说:胆子大的人,我胆子小我就不敢。
毛毛说:注意安全的人,这种小朋友才会保护自己不会掉下来。
谁符合这些标准呢,孩子们的心里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思考:儿童依据自己的经验把自己觉得可以睡上床的条件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也是在巩固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建立归属感。
每张上下床只有一个上床,谁先睡上床呢?又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花朵提出:我们可以交换着睡上下铺。我愿意一个月和又又交换一次。
豆包说:闹钟响了就交换一次(起床音乐响起就交换,一天一换)。
一哥说:一个星期就交换一次。
到底孩子们更愿意采纳谁的提议呢?我们一起尝试了数台历。
豆包的“一天一换”,孩子们拒绝了,理由是:太快了,才睡了一天。
一哥的“一周一换”,点数结果是5天要换一次,有部分孩子动摇了,理由是:比一天可以多睡4天。
花朵的“一月一换”,点数结果是一次可以睡22天,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兴奋,理由是:可以睡好久好久。
最后大家举手表决,赞同花朵的“一月一换”的提议。
思考:初次将时间概念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和孩子们讲解,本以为孩子们不太会听得懂,可结果超乎我的意料。当我将“一天一换”以“起床音乐一响起你们就要交换床”的话语来与孩子讨论时,孩子们的意见是太快了。当我借助台历给孩子们讲解黑色的数字是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日子,红色的数字是不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日子,又一起点数出一周和一个月的天数进行对比后,孩子们选择了一个月,因为可以睡好久好久。在融入台历一起点数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仔细且认真的点数后选出了自己觉得最棒的时间段。
在不经意间孩子们竟然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组合好了同铺的小伙伴,而且还有不谋而合、心心相印的有3对,小聪和安安、花朵和又又、甜甜和二妹,其他没有组合好的小朋友怎么办呢?孩子们进行了现场组合,两两一组好不开心期待他们下学期的选床环节咯。
追随儿童的兴趣陪伴他们去思考、去搜索经验解决问题、去表达、去验证这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如若下一学期开学我们期待的上下床的问题只得到部分解决那么孩子们新的一轮的学习又将诞生。
(肖芸怡)
(编辑:罗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