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四川新闻网乐山1月8日讯(杨宝 翁成)“创业是一条坎坷但前途无限光明的路,常年在外务工,最多也只能养家糊口,想致富,长期打工并不是解决的办法。”在外打拼多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王洪亮毅然回到家乡沐川县箭板镇中和村开始了创业之路,虽然创业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王洪亮(右二)与村民探讨茶叶种植
今年49岁的王洪亮,出生于箭板镇中和村6组的一个农村家庭。多年前,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王洪亮与大多数人一样选择背上行囊远赴成都、河南等地打工,期间他先后干过泥工、模板工、钢筋工等。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踏实的为人赢得了工地老板和工友的信任,从2008年起,他开始自己承包建筑工地,带领家乡工友在工地打拼,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逐渐成为村里有名的“能人”。
坚定信心 誓把“荒山”变“茶山”
2018年,从外地回家的王洪亮,看到家乡不少耕地因外出务工人员放弃耕种而杂草遍布,成了撂荒地,心里突然产生了把荒山变绿的冲动。不久之后,在一次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会上,听了农业部门宣传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号召,看到通过精准扶贫,沐川茶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王洪亮回乡创业的激情被彻底点燃了。
“在外打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我决心要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建设家乡,责无旁贷,就是把大半辈子挣的钱全部投进来,我也在所不惜。”王洪亮表示,最初,家里人并不支持。家人们认为,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却要放弃每年上百万的工程和好不容易变好的生活条件,再回穷山村创业,着实令人难以理解。“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我把村里的土地流转过来,大家一同发展一同增收,不就成了‘金山银山’了嘛!”王洪亮坚定了信心,也逐渐说服了家人。
中和村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而且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适中,是发展茶叶种植的理想之地,而当看到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给中和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一系列返乡创业政策后,作为土生土长的王洪亮更是坚定了回乡种茶的决心,经过认真规划和多番考察,他带着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的全部积蓄和对家乡的情怀,回到了中和村。
战胜困难 带领村民“家门口”挣钱
返乡创业之路,难免会遇到些许困难。家乡荒山多,无人利用,王洪亮本以为流转下来不是难事,谁知村民们却并不买账。为了让村民们同意流转,他挨家挨户走访劝说,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还自费带领村民到外地茶产业基地参观考察,在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和多方协调下,终于说服大家,成功流转土地600余亩,打通了6公里多的产业路,带动全村60余户300多人发展起了茶叶种植。“创业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说荒山流转、土地开垦、茶苗选购及栽种管理等方面的困难都是现实存在的,既然下定决心干,我就没有想过放弃”。王洪亮表示,通过多方努力,最终难题逐步得到解决,茶园开始步入正轨。
茶园建设初具雏形
流转荒山、开垦山地、种植茶苗……随着茶叶基地的建立,王洪亮在一步步实现创业梦想的同时,也为中和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现在在基地务工,干活轻松,每个月还能拿到工资,自己找些零花钱用,心里十分开心。”中和村7组村民彭祖超说,从去年5月开始,他就一直在茶园里务工,能在家门口挣钱,他表示十分满足。
“自茶园建设以来,村民们就经常到基地务工,工作轻松,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外出务工的村民都越来越少了。”王洪亮说,最忙的时候,基地每天务工人数甚至达到100人以上,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能照顾家庭。
在王洪亮和众多村民们的齐心努力下,去年12月,茶园的首批绿茶幼苗已栽种完毕。如今,漫山遍野的绿茶幼苗长势正旺,曾经撂荒多年的土地不仅得到了有效利用,当地村民也因茶叶种植而受益。
展望未来 谋划“茶 旅”融合发展
“接下来,我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建设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房,创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群众和我一起脱贫致富。”王洪亮说,这仅仅只是他的短期目标,其实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谋划体验式观光“茶 旅”的发展路子,实现“种、加、销、游”产业融合发展茶产业,把茶园变景区。
谈及哪来的发展底气?王洪亮表示,在开垦茶园荒山时,他意外发现了一处神似大象的自然奇观—象鼻山,以及自然形成的磨菇石,加上茶园原有的水观音、响水洞瀑布等自然奇观,造就了中和村茶园旖旎的风光,神奇的形象,动人的传说,这些奇特景观的发现,为打造观光茶园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和村的生态特别好,是发展茶旅文化的理想地。王洪亮找准了路子,与中和村发展茶产业的思路完全契合,我们将全力支持,对返乡创业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并希望通过‘能人’带动,把中和村茶产业做成一个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中和村党支部书记胡秀琼说。
(责任编辑: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