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校数学组乐山市市级课题《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品质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水平,3月29日,数学组开展了“提升小学数学语言品质”课例研究系列活动第二期。六年级的张玉勤、江涛、江佳礼三位老师针对《圆柱的表面积》进行了同课异构,老师们的多元化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设计在这次活动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精彩。
江佳礼老师以学生制作圆柱体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入手引入新课,朴实的教学设计向我们呈现了如何在做中建立几何直观。围绕“机会创设”,江老师通过研学单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强调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展开而成平面图形感受“画曲为直”的思想,以此获得直观感受,虽然不同的方法会获得不同的结论,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可能是不规则图形……但不管展开图形是什么样,圆柱的侧面面积是不变的,由此沟通了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江涛老师围绕“环境营造”这一要素,在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重针对知识的起点和原点,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内容,为学生经验的融合和重构做好了铺垫,在探究环节中让学生先思后学,将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结合,并在过程中及时跟进,化解学生的难点。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自学与互相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不断向前发展。
张玉勤老师在整节课中注重“学生评价”要素的落实,刚开始没有急于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环节,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物品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圆柱侧面的内容,突出“画曲为直”,而在探究过程中,张老师一次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圆的面积公式,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课例展示后,高段数学组展开了深刻的研讨。首先,三位老师分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处理进行了个人解读。接着,组内老师在对三节课进行比较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上课老师们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虽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不同,但都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认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发展,丰富了我校“同课异构”系列的教研活动策略,为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了实践层面的经验。
最后,邓主任结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品质的培养”这一主题,对三节课例进行了总结。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要基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有效地自主操作和自主探索活动,获得真实体验。其二,“无为而无不为”,要关注教学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感知,为之后的知识建构打下基础。其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探究的目标要有深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为起点,借助具象初探、再探,才能让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新课程改革一直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同课异构”为老师间的学习、沟通、反思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前研读、课中观察、课后研讨,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在对课例的比较中都能够得到更深、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课堂教学多样性的追求为博睿特小学部的数学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激励着老师们在教学之路上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最终“殊途同归”——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撰稿:甘雨蕾
(编辑:罗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