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杰与联系户交谈
沐川新闻网讯(崔前东)当前,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融合愈加深入,“互联网 医疗健康”成为推动分级诊疗成功落地的技术保障。2018年以来,在沐川县医保中心主任宋宏杰的“试水”下,依托“绿动沐川”脱贫攻坚信息化平台打造的“互联网 ”家庭医生问诊服务平台日渐成熟,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健康服务,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她就是耳朵听不到,想办残疾证,不晓得干得起不?”3月27日,在沐川县人民医院家庭医生远程问诊室,五官科主任王怀普通过“绿动沐川”家庭医生问诊平台连线沐溪镇龙门村村民吕平珍,在旁人的转答下,一番问诊察看,王怀普给出了c7娱乐麻将胡了的解决方案。“这样,你下周带好身份证来县人民医院五官科,进行听力筛查,确认你的听力等级,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帮助你申办残疾证。”
“晓得了,下周我们就带她来医院检查,感谢你了王医生。”在家看病问医,省去了来回路途奔波的车费,简化了排队取号的繁琐流程,81岁高龄的吕平诊老人知悉了办理流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沐川县人民医院远程问诊现场
为啥想到要建这个平台。宋宏杰说初衷有二,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加快在线医疗、智慧社区等建设,给广大基层群众保健康、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创造条件;二是脱贫攻坚联系龙门村时,在翻山越岭走访途中的切身感受,村民对症治疗和自我保健的意识需要加强。
2017年3月,沐川县医保中心主任宋宏杰与龙门村4户脱贫户结成“亲戚”。龙门村山高坡陡,住户分散,全村有300多户1000余人,其中慢性病患者就有100多人。
去走访农户,一路经历悬崖、溪沟、丛林、陡坡、深涧,道路七弯八拐,路途艰辛。“当时的路只硬化到村委会,我们将车开到那里,然后徒步1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贫困户家,遇到下雨天气,更是十分艰难。”宋宏杰说。相对于自己受的苦这都不算什么,在走访中他发现,个别村民生病后嫌进医院“麻烦”,往往会按自己的理解去药店买药,还有就是村民的不合理饮食习惯导致慢性疾病多发。
龙门村慢性疾病患者中,大部分为高血圧、糖尿病,需要经常用药,山高路远,对老年人来说尤其不便。“我联系的4户贫困户,就有3户患有慢性疾病。”宋宏杰介绍。有些留守老人的子女常年外出务工,一个人住在山里,他们不会骑车,住得远的,下一趟山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一遇到突发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动动手指就能预约医生,不用再排长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家庭医生在线服务……互联网信息平台在发达城市已经普及,百姓寻医问药的传统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沐川县能不能也尝试做一些探索?曾在沐川县人民医院和县卫计局从事信息化平台管理工作的宋宏杰一直在思考。
“绿动沐川”脱贫攻坚信息化平台
2018年10月以来,为切实解决边远山区群众“路程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人社局、县扶移局与沐川县定点医疗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发展趋势,宋宏杰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联合中国电信沐川分公司建立以四川省人民医院、沐川县人民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互联网 ”家庭医生问诊服务平台。
据悉,家庭医生问诊服务平台基于电信宽带“绿动沐川”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医生通过手机app就可轻松开展问诊服务。老人有就诊需求时,在家拨打电话或发出求助信号,通过转接系统,呼叫离老人最近的村卫生站或乡镇卫生院,系统能自动接通医生与患者的电视机进行视频通话,医生结合健康档案及病历,询问相关情况,开具治疗方案,患者可选择最近的药店买药,或由家庭医生、村医送药上门。
龙门村慢病筛查上门服务
针对慢病患者,在平时,家庭医生上门通过智能血压测量仪、血糖仪等远程健康检测设备进行测量,血糖、血压等健康数据经互联网同步到手机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中。医生在诊断时,可结合用户健康档案给出健康评估报告、指导意见。当设备检查到血压、心率等指标异常时,系统会主动提示医生,以便医生对病人进行及时健康干预,从而进一步优化个人身体检测与健康管理服务,一改以往被动等待求医的模式。
送医上门
据了解,自平台上线以来,开展远程会诊286次,医疗专家团队深入村组巡诊48次,省人民医院远程义诊56人次,经协同平台推送专家诊断治疗方案176个,指导乡镇卫生院医生动态调整治疗用药225人次,向医保定点药店推送县人民医院慢病治疗医师处方外配500余人,开展为特殊门诊患者送医送药下乡10余次。
家庭远程视频问诊
“目前,舟坝、富新等13个乡镇卫生院,三溪村、太平村、新开村3个卫生站,县城区吴氏药堂、黄丹复康药店等医药机构均已实现链接。”宋宏杰表示,下一步,家庭医生问诊服务平台将实现升级,将县域医共体下医药机构逐一互联接入,实现县域全覆盖。群众通过钥匙按钮发出求助呼叫,系统根据定位自动匹配,一键向就近乡村(社区)医疗点发起在线问诊即将变为现实,大数据系统快速帮群众找到对诊科室、预约医生,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实现精准高效就医,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责任编辑: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