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滩堰成为安谷百姓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记忆中极美的泊滩堰,是乐山四大堰之一。堰边的深夜,曾不只一次和同学吹着风纵论天下事。”曾在乐山高新区安谷镇度过高中岁月的陈新如此评价泊滩堰。
一条古堰,渠道阡陌纵横,水声汩汩,涌流百年。“泊滩堰取水自大渡河,取水口如今位于安谷水电站库区,渠道依山、穿洞,与安谷世世代代的百姓相依偎,既为当地粮食种植提供了灌溉水源,亦起到防洪排涝作用,说是安谷百姓的‘母亲堰’,也不为过。”泊滩堰管理处处长王志伟介绍。
百年古堰 农业大兴
在安谷镇,不论是场镇还是周边村落,1米多宽的沟渠随处可见,有的藏在百姓的房前屋后,有的则裸露在外。
“我知道这条渠叫泊滩堰,可其他信息还真不太了解。”出生于安谷镇回龙村的胡鹏告诉记者,“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泊滩堰的存在,似乎它一直都在静静地陪伴我们,与这里的草木一般,自然而然。”
据《安谷镇志》记载,泊滩堰建于公元1644年,是明、清年代兴建的乐山境内重要的水利工程。乐山本土史学研究者汪建表示,泊滩堰灌溉区,在远古时期曾是大渡河的古河道,从安谷片区一直延伸至车子片区,后经大渡河长期冲刷从而形成平原,当地百姓于是开始在平原上种植粮食。“自泊滩堰修建成功后,安谷片区的粮食种植有了可靠丰富的灌溉水源,当地农业迅速发展,使得安谷一度成为老乐山第二富饶之地,仅次于苏稽。”汪建介绍。
“靠天吃饭”的农业一旦有了稳定的灌溉水源,自然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汪建告诉记者,乐山四大古堰依灌溉面积大小排序,分别是位于苏稽片区的牛头堰、通江片区的江公堰、安谷片区的泊滩堰和罗汉上游的红花堰,均使灌溉区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当下,除了江公堰因乐山城区扩大而弃用,其他古堰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融合堰渠” 造福百姓
如今,泊滩堰的渠道已伸展至五通桥区冠英镇,那么,泊滩堰从建造之始,覆盖面就如此广吗?当然不是,堰因取水源不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有区别,“融合堰渠”,是解决灌溉率难题的有效途径。
“新中国成立前,灌区内有泊滩堰、楠木堰、隧山堰、虾蟆堰、泉水堰、顺山堰,各成体系;除泊滩堰、楠木堰是直接引用大渡河水,水源较好外,其余诸堰或以山泉、溪水为水源,稍遇天旱,即无水可用,灌溉保证率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安谷镇志》记载,“1954年国家投资10亿元(合现人民币10万元)对泊滩堰进行了扩建、改建,使各小堰所属灌区全部由扩建后的泊滩堰灌溉。原有不能灌溉的大片农田得到了灌溉……以后又陆续进行了渠系调整,兴建水轮泵站、电力提灌站、开挖排洪(水)沟,增加水源,使灌区不断扩大。”
如果将大渡河比喻成水源的种子,那么大大小小的渠道就像是百年古树延展的繁密树根,而周边百姓荫蔽于这棵大树之下,得以生息繁衍。“泊滩堰现在的设计灌溉面达5万余亩,有效灌溉面为3万余亩。除了灌溉用处,泊滩堰曾一度为安谷人提供生活饮水、浣衣的便利。”王志伟介绍,“为了使泊滩堰蓄水能力更加稳定,也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渡河水,2012年,安谷水电站正式开工修建,并于2015年投产运营。”
“每年雨季到来时,生活在安谷的我们其实不太担心泄洪问题。”胡鹏笑着说,“安谷水电站修建后,使得雨水分流,且贯穿四周的渠道也会保护百姓的房屋和粮食地安全。即便是在2020年乐山市‘8·18’特大洪涝灾害暴发时期,安谷镇也没受到严重影响。”
历代修缮 保护依旧
泊滩堰如此重要,保护工作不容小视。今人发现的泊滩堰碑文,曾记录清朝道光年间,以收租筹资修缮泊滩堰的故事:“泊滩堰为河水冲坏堰头,人之苦其害久矣。凡为堰长者,非数百金莫能治……道光八年间,堰中绅耆堰长等按地取租,每岁得银肆拾两。许越十一载,至道光十九年,地益广大,值年堰长等又于原租外加租银拾肆两,共成伍拾肆两,限定每年十月间一同交称,以为修堰之费……”
回到当下,百年水利工程泊滩堰亦具有文史价值。“作为专业职能部门,我们每年会对泊滩堰渠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岁修。”王志伟说,“重要的支渠分叉口,我们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相关设备有效正常运转。我们在为安谷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在保护安谷‘文物’。”
在更多人看来,位于乐山高新区的安谷镇正在迈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与之密不可分的泊滩堰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虽然乐山高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与主导,但安谷镇的广袤土地还种植着很多农作物。我认为,泊滩堰在今后一段时期仍旧会发挥重要的灌溉作用。”汪建认为,“待时间走得更远,即便泊滩堰的灌溉作用不再被人们所需要,但它还是可以成为安谷当地的一道风景线。毕竟,这是一条记录了安谷成长轨迹的古堰,我们需要尊重它,爱护它。”(唐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