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初,为了支援西部建设,他放弃了东部城市的繁华与荣光,选择了回到中部地区的四川井研,当一名支农志愿者;正月初二,原计划好好陪陪刚返乡的女友的他,选择了立即返岗参与疫情防控。他,就是井研县三江镇“三支一扶”支农志愿者——朱家瑶。
作为一名96年出生的90后,他没有初踏社会的迷茫,没有初出茅庐的浮躁,有的只是农村基层工作需要的耐心、细致与信心。
耐心细致的“小年轻”
作为单位的“小年轻”,活力四射是朱家瑶的标志词。大家印象中的“小年轻”可能和耐心细致靠不上边,但朱家瑶,让大家对“小年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疫情防控之初,单位部分年轻人节前返乡,返岗需居家隔离观察14天,镇政府年轻人极度缺乏。由此,朱家瑶被分配到信息数据核对组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疫情数据信息的收集、表册填报、归纳归口上报以及县级各部门反馈信息的核对工作。
“叔叔,新年好!我是井研县三江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给您通话主要是了解到近期您到过三江镇,想跟您了解一些信息……”“……姐姐,你是不是叫xxx?你现在住在哪里呢?”“……您从哪里回来的呢?……”一个个电话号码被拨通,一个个电话信息被核对,一个个外来人员信息被采集……也有人不理解、也有人不配合,一个电话反复打、一个问题反复问,总要把信息要到手才罢休。截止目前,全镇480余条县级部门反馈数据,反复核实近千条次,仅朱家瑶个人就核对200余条次,为三江镇迅速完成信息核对任务贡献了力量。
走村窜户的“大喇叭”
俗话说,基层干部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随着来镇人员、信息数据基本完善,复工复产工作推进,全镇各群众工作组力量削减,朱家瑶服从命令,从信息数据核对组调整到解放村群众工作组,开启了每天走村入户之路。
一件“红马甲”、一个“红袖章”、一个“小喇叭”、一个“口罩”,就是全副装备。每天,提着“小喇叭”、拿着宣传资料,和群众工作组成员穿梭在乡间小路,逐户排查返乡人员、开展实有房屋和人口信息采集,挨家挨户查看居家隔离观察对象居家隔离情况,询问身体生活情况并开展代购工作,劝导群众不扎堆、不聚会、不打牌、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
带上小喇叭,关怀送到家:“大爷,来,镇党委政府给你们发的口罩,拿好了,赶场的时候记到戴起哈……”在村民求购口罩无门之际,为保障生活困难群体上街购买生活物资等物品,上级部门提供了部分口罩,逐户为贫困户、低保户等四类人员发放口罩成为了特急的一项工作。朱家瑶也主动请缨,在解放村群众工作组组内分工时,主动担当起发放口罩事宜。截止目前,解放村全村93名四类人员已全部领到了免费口罩。
蹲点守候的“白火石”
“诶,骑摩托车的叔叔!刹一脚,刹一脚!你要去哪里哦,口罩戴巴适,把鼻子遮住!出入证拿来看哈呢……”落实疫情防控隔离措施时,朱家瑶作为解放村唯一通道——白塔桥劝导点的执勤人员,也曾被不理解的阿姨骂声“白火石”,也曾被不配合的大爷说声“管的宽”,但他仍坚持不留情面、不开后门,每一个通行人员必须凭借出入证每天出行仅1次,劝导通行人员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减少人员流动,严防疫情流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变化,硬性隔离杆的拆除,以及后续劝导点的撤离,村民们思想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丝松懈。朱家瑶拿起小喇叭,一对一地喊话“嬢嬢,买好东西就快点回去了,不要尽到摆龙门阵……”“不要出来闲逛,现在还不是闲逛的时候……”当起了在每个聚居点蹲点守候出来闲逛的叔叔大娘、邻里聚集打牌的“白火石”。
就是这样一个“白火石”,累计劝导扎堆300人次、劝散邻里聚集打牌8场。
他,一路逆行来到农村基层,也是他,一路逆行来到抗疫“战场”,他的逆行路,也是无数基层干部、志愿者们的逆行路。有了他们的逆行,我们的抗疫路、我们的乡村振兴路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我们终能早日抵达终点。
(责任编辑:徐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