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网讯 (实习记者 李玉佳)峨眉槽舌兰是中国峨眉山地区的特有种,生于不超过1200米海拔的混交林中树干上,是四川峨眉山地区的特有物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保护物种,野外仅有200至300余株,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8月30日,记者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获悉,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已有数千余株繁育成功,预计2022年回归野外。
记者了解到,峨眉槽舌兰从授粉到种子成熟需要近16个月,生长周期特别长。播种后,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才能长成瓶中组培苗这么大小的苗子。
”我们看到的这个组培苗都是经过多次试验,选择出来最优、最适合它生长的培养基来培养,实验过程十分费神。”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谷海燕拿起一株组培苗向记者展示道,“组织培养过程中很容易‘褐化’(褐化:外植体组织新鲜切割的表面由于酚氧化而变色的现象。在后期培养中,这种变色表示存在营养或发病问题,通常会导致坏死。)‘褐化’严重的时候就需要把‘褐化’的地方剪掉,然后重新把剩下完好的部分转移到新的培养基里继续培养。”
据了解,其实在三四十年前,在峨眉山野生环境中还是能常见到峨眉槽舌兰,但后来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再加上自身繁育率极低的原因,该物种数量慢慢越来越少。峨眉槽舌兰的植物基因对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为防止物种灭绝,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的科研人员从2017年开始,在实验室进行峨眉槽舌兰的人工繁育,计划扩大数量后,在2022年9月移植到野外,开展物种就地保护。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尝试野外回归了100株左右的组培苗,但具体适应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
峨眉槽舌兰是典型的附生植物,它附着在树干等表面生长,花期一到可以形成类似于空中花园的景观,十分美丽。“如果今后峨眉槽舌兰可以大量回归自然,这种美丽的景象就会在峨眉山出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目标。”谷海燕期待地说。
(责任编辑: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