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今朝脱贫再跨越-c7娱乐麻将胡了

 马边:今朝脱贫再跨越-c7娱乐麻将胡了
c7娱乐麻将胡了-pg电子试玩平台
新闻热线:0833-2445385 广告热线:0833-2442059 qq:360552222
马边:今朝脱贫再跨越
2020-12-25 来源:今日马边

马边:今朝脱贫再跨越

在小凉山腹地,有一方秀美的土地。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这里20多万彝汉群众曾长期饱受贫困之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四川省深度贫困县,这就是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

然而,高山要攀,难路也要走。规划者们科学谋划,建设者们奋力施工,援建者们倾情助力,马边的脱贫攻坚路向着幸福一天天延伸。2019年年底,马边退出贫困县序列。

回望脱贫路上,不能忘记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市纪委监委和各级机关的同志;有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乐山峨眉山市等兄弟县区的帮扶队伍;有中国旅游集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围绕“脱贫奔康跨越发展”主题,马边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扶贫扶智,力拔穷根,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干群同心,用勤劳和汗水,用“绣花”的功夫,画出了一幅脱贫奔康的新画卷。

越马扬鞭 山海情深

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了彝汉群众脱贫奔康。回望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脱贫奔康路,一定绕不开川浙同行,“越马”结亲。

2017年,马边彝族自治县与千里之外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结下不解情缘。按照中央部署,越城区开启对口帮扶马边的征途。

3年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三级帮扶马边计划内财政资金达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个,惠及贫困人口13000余人。“越马”两地互派干部人才272人挂职交流,促成马边5个乡镇、9个医院、8所学校与越城区开展结对,东部地区社会力量捐赠资金和物资折价达2586万元。

在浙江的帮助下,“边货入城”,马边的青梅和白竹制品出口日本;川人入浙,一批批来自马边的优质山货、一位位淳朴的彝家儿女,走出大山,进城入厂,开辟出新天地。

从点到面,教育、健康、产业、劳务和社会等领域实现全面协作联动,文旅、经贸和科技领域深度融合推进。

“越马”情深,东作西成。浙江牵手小凉山同行,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繁花似锦。

村门口建扶贫车间 贫困户有家还有“业”
冬日走进黎明村,宽阔的通村公路旁,小河环绕;一栋栋黄色小楼前,草地花园错落有致……如果不是村口显眼的“黎明村”3个大字,很难让人把这片花园式的小区和曾经的贫困村联系起来。2017年以来,马边县在黎明村建起了乐山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楼盘式集中安置点,7个行政村593户2912名贫困户搬迁至此。

为了让从穷山上搬入新村的彝汉群众不仅有新房住,活动有场地,生活有保障,对口帮扶马边县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拿出千余万元资金,与马边县委、县政府携手,为雪口山镇建立客运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应急避难中心以及黎明村党群服务中心。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越马”合作更加紧密。1000亩果蔬苗木、畜禽养殖示范项目等相继落地。去年10月,越城区在黎明村2组援建的扶贫车间“越马服装厂”,正式投入使用,该厂总投资650万余元,创造就业岗位84个,就近招录黎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贫困户进厂务工。
走进“越马服装厂”二楼车间,只见三四十名员工熟练地操作着高速切布机,“工资计件,一天能挣150元左右。”25岁的员工吉石罗布说。车间共两层,上层主要是缝纫加工,下层主要是货物打包。厂长胡文强介绍,位于浙江的总部派发订单,提供原料、设备和市场,并综合利用马边的优惠政策,实现产业链优化配置。

“现在我不光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孩。”张春梅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他们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现在,她搬进了楼房,也在制衣工厂找到了工作。

“越马”同心 从“输血”到“造血”

“路好了,骑摩托车打笋好得很啦!”采笋村民曲别拉机口中的这条路,正是马边大竹堡乡年久失修的竹笋产业道路。去年8月,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投入资金360万元,对这条9.57公里年久失修的竹笋产业道路进行了彻底整治,让采笋出行不再困难。

3年来,越城区从产业、就业等多方着力,帮助彝区群众组织发展生产、稳定就业,脱贫“摘帽”,走稳小康路。“越马”两地,按照精准、高效、安全、可控的总体要求,将57%的帮扶资金用于产业项目。

坚持长短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马边累计发展青梅4300亩、白竹5500亩、藤椒1500亩、桃树1000亩、油茶500亩、猕猴桃500亩、石斛300亩,建成高卓营、永兴、光华等3个总出栏能力两万余头的生猪养殖场,改造提升6个茶叶加工厂。

2019年,浙江省驻川工作组乐山片区临时党支部、绍兴市智慧城市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与马边劳动镇红椿村党支部签订三方党支部结对帮扶协议,绍兴市智慧城市集团有限公司为红椿村捐赠36万元发展蜂糖李项目。在结队帮扶下,红椿村还建起了肉牛养殖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在千里之外的越城,“秀美马边”体验馆于去年10月建成开业,一个月的时间,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在中纪委的协调下,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专项支出1500万元,与中旅集团共同打造5000万元的“雾里茶山”美丽福来乡村旅游项目,将产业留在秀美马边。今年4月,中国绍兴黄酒集团与马边达成初步协议,将实施青梅果酒生产加工项目。

教育搭桥 人才交流文化走亲

“单纯帮扶一点钱,如同端碗送水,几天就用完了。但引进项目、企业、人才,就有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就业”,这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马边的理念,不只瞄准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始终把产业扶贫和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为做大劳务产业蛋糕,“越马”双方通过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对口帮扶现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引导261名贫困劳动力赴浙江省务工,同时,组织30名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学生赴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并推荐实习就业。2020年6月,马边驻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站成立。

不止中职教育。2018年8月,“越马”两地教育部门签署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与越城区4个学校合作办学协议。学校合作办学覆盖广,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中职四个层级;合作内容丰富,包括学校干部互派、教师互选、学生互往、资源互享,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协作帮扶,提升马边本土教师的技能,为马边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育队伍。

以点带面、以班促校。先后设立“鲁迅班”“元培班”等特色班级,开展示范教学、送课下乡,主要学科均由越城区选派的名优骨干教师担任,师者“传经送宝”,学生回家“小手拉大手”,马边吹起阵阵文明新风,山水彝乡开启美好新生活。

项目“输血”、人才“活血”、产业“造血”,“越马”两地越走越亲,东西部扶贫协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花开烂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0月14日,由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扶贫》杂志社和新华网主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评选活动颁奖礼在北京举办。其中,《珙桐花开》获得视频类全国唯一的特等奖。

这是一部在马边拍摄,取材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大龄低年级学生群体的微电影。以往,贫困彝族地区的孩子常常无法及时入学,还存在早婚早育现象。而这部微电影的故事题材和主角,就聚焦在未能适龄入学的“桐华培优班”同学身上。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之一,控辍保学也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智志双扶,正是马边在破解脱贫攻坚难点、痛点上找到的精准发力点。从探索到实践,再到行动,以点带面,以面提质,精神脱贫在马边已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一个都不掉队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围绕人来开展工作、注意解决人的思想观念转化问题。”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在马边挂职扶贫的干部陈劲松有个习惯,每次下乡,只要村里有小学,都要去看看。
2018年冬天,陈劲松和省纪委监委挂职扶贫干部刘凤祁等在一次走访中,看到了刚刚重回课堂的立古曲子。
“当时她15岁了,还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经过了解,陈劲松得知立古曲子因为父亲患病,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所以错过了上学年龄,成了“大龄低年级学生”。
因为个子高还读低年级,没少被嘲笑,立古曲子觉得上学让自己难堪。“有一次,我和三年级的学生打架,被老师抓到,在校门口罚站。”立古曲子说,“我不想读了。” 经过走访,纪检监察机关下派的扶贫干部发现像立古曲子的学生并非少数。当时,马边实际在读年龄晚3个年龄段以上的孩子有400多人,晚上学一年或两年的,全县有5164人。这显然是“控辍保学”的一大隐患。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9年夏天,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28个彝族孩子进入位于马边县城的碧桂园职业中学,“桐华培优班”正式开班。全班学生都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四分之三为女生,平均年龄12.8岁,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
“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今年将对全县400多名大龄低年级学生进行单独编班提升学业,力争用两至三年时间化解辍学存量,使这些被耽误的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第一次感受注重语文教学和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第一次上彝语课和英语课;第一次体验正规的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教学;第一次与北京大学到马边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互动,知道大学是什么……原本不敢想象自己能上完小学的立古曲子在课程结束时告诉老师:“我也想上大学。”
一村都不能少
“我能听懂普通话,老师把我夸,给我一朵小红花,妈妈乐哈哈……”马边永乐幼儿园里,5岁大的耍惹牟子正欢快地唱着老师教他的童谣。
“别看他现在唱得好听,去年刚入园的时候他还不会说普通话呢。”幼儿园园长肖雪琴说。
在马边,像耍惹牟子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为帮助孩子们在学龄前解决语言问题,2019年8月,马边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
“童谣唱诵法”“沉浸式情景教学法”“对对答游戏互动教学法”……从“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地幼教辅导员在守正创新中多形式培养起幼儿浓烈的“学普、用普”兴趣,促成全县幼教点幼儿普通话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20年,马边幼儿普通话水平优秀人数(完全能听懂会说)由1589人增加到2931人,优秀率提升了84.55%;较差人数(听不懂不会说)由1502人减少至243人,减少了83.82%。
大龄学生不能丢,学前教育也不可少。“学前学会普通话”,只是马边县办好学前教育中的一环。早在2013年,马边就整合各方力量,多措并举,率先办起了“一村一幼”学前教育。
硬件建设上,采用挂靠村小、教学点和与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配套两种模式建设村级幼儿园,建成“一村一幼”140个,实现全覆盖,3-6岁幼儿毛入园率由2013年的60.1%提升到2020年的96%,基本实现就近入学,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结合彝区实际,编制或使用《彝汉双语教学辅助教材》《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普通话读本》等教材,实施《一村一幼普通话及双语考核办法》,积极推行以普通话为主的彝汉“双语”教学。
此外,全面推行“三免一补”,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一幼”营养改善计划,参照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每人每年800元(生均4元/天)的标准,采取营养午餐或“牛奶 鸡蛋”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营养改善选择。
幸福生活来自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县域内,实行结对帮扶,县城里的4所幼儿园组成专家团队,到乡镇幼儿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不仅如此,马边还形成了“北京-绍兴-乐山-县城-村幼”五层分级、相互交错的“彝汉结对”网络。统筹学普办、各片区中心校校长、片区园长、帮扶专家、华言公司督导五方力量,不仅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传授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还深入现场指导。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进一步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巩固精神脱贫成效。通过参与度高、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从幼教点面向各学校,辐射全县区域,形成人人参与的马边全民行动。

来源:四川日报 施晨

(责任编辑:许晶晶)

'));
乐山发布 懂你,懂世界
c7娱乐麻将胡了-pg电子试玩平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