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担当,既代表着“在其位而谋其政”的履职尽责,也体现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既代表着“知其难而为之”的斗争精神,也体现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履行使命所必须具备的过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大小,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胸怀、勇气、魄力与格局,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我们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那么,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担使命呢?
一、以坚定信仰担当使命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不讲政治,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履行新时代历史使命,其首先在于政治使命,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纪律不动摇,维护党中央领导核心不含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走样,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只有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才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奉献终身。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坚持身体力行,强化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人是信仰和行动的统一论者。只要坚持党性,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这个“大”,党员干部就能像技术稳定的驾驶员一样,既能开好“正常路段”,更能开好“转弯”“上坡”“障碍”“监控薄弱”等“特殊路段”,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员本色,走稳人生的每一路段,书写属于党员干部的精彩篇章;就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困扰所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追求崇高理想的道路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业绩。三要准确把握大局,保持战略清醒。自古以来,放眼全局,顺应大势,才能见则远,闻则彰,辨则明,才能抓住要害,有效担当。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缓解了陕北压力,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就是准确把握形势的一个例子。相反,清朝抱残守缺、闭关锁国,使得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悲惨境地。由此可见,看不到全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就难当重任。从国内大局看,我们正面临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从全省大局看,我们正在与时俱进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规划,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对全党同志而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大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要学会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开展工作,要能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自觉服从顾全全党的事业大局,并勇于和危害大局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要坚持从高处、大处着眼,善于从全国宏观形势和全省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审视和谋划问题,增强预见性、体现前瞻性,创造性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重要工作,以点带面、由点及面,统筹推进各项事业一体化发展。
二、以过硬本领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身处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青海,面临的考验更加艰巨复杂,对广大党员干部能力要求也更高,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多方面提高本领、做好工作。一要提高学习本领。不闻大“道”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我们党员干部提高学习本领,首要的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我们要拿着“真经”原原本本学,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多思多想,学有所得、思有所获,掌握真谛要义, 切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反反复复学,不能浅尝辄止,“雨过地皮湿”,要采取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与未来、青海和全国相结合的方法,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钻进去学,搞清“怎么看”,找到“怎么办”。二要提高狠抓落实的本领。《左传》中讲到,“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意思是告诫为官之人,从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之后,刮风下雨,阳天阴时,无不上心。应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虑好的,就像农田有界限一样,这样过失就少了。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荀子也说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都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党的创新思想、重大精神成果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当前,提高狠抓落实的本领,就是要找准方向、找到差距,守初心、担使命,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把中央、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三要提高改革创新本领。改革创新,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本领。自我们党成立之日起,改革创新就成为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成为我们党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面对风云突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需要强化问题意识,正视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找准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始终对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抱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树立创新无止境的意识,对新生事物永远保持高度敏感,善于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正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积极探索精神,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40多年前,更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本领,啃硬骨、涉险滩,跟上新形势、开拓新局面;破解新难题、取得新成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创新从来不是单凭一股子热情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闯劲和冲劲,敢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实事求是地抓题目、抓重点、抓机遇,各显神通,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三、以优良作风担当使命
作风之重,关乎事业成败;作风之要,在于久久为功。无论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历史印记,还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作风标注,抑或是焦裕禄、杨善洲、尕布龙们的永恒追求……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扎实过硬的优良作风,造就了一个国家顽强的战斗力,更激发起全社会无穷的创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改进作风的重大举措,决心之大,举措之严,践悟之细实,效果之显著,让党风为之一清,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保持扎实过硬作风,才能挑起使命、责任重担。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0多年前,通过走访调研,刚到正定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很快摸清,这个看上去“经济条件比较好、农民比较富裕”的县,其实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为此,他在正定谋划推动了发展商品经济、乡镇企业、经济作物等一系列举措,为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由此,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全县上下形成了“党风正、干群和、干劲大、硕果丰”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而这一切变化,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不唯书、不唯上,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他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的重要论述,提高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自觉,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二要积极培育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实绩,广大人民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但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又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不折不扣地把既定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党员干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同时,要力除作风之弊、汇聚发展之力,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三要坚持养成优良正派的生活作风。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党风建设成败、关系到党的宗旨践行和“守初心、担使命”有关要求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在一些人看来,生活作风是工作领域之外的私人问题,是生活小节,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并且是有害的。回顾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定下的“十条家规”,每一条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体现出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和品德。我们党历来讲“德才兼备”,并把“德”放在首位,这个“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中的,特别是生活作风方面。一个人生活作风是否正派,集中反映着这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基本观念是否正确,也反映着他的人格品位和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如果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最终要落脚在他的人生观上,那么同样,一个人的人生观也进一步落脚和体现在他的生活观和生活作风上。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走上了腐败堕落、违法犯罪之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他们自己也是身败名裂,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人之所以走上这样的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作风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私生活问题,而是公共权力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处理不好自己的私生活,很容易产生权色交易,严重影响公共权力的运行,成为腐败问题发生的根源。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提高对生活作风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自身生活作风修养,端正自己的爱好观、交友观、消费观,时刻把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让个人爱好成为投其所好者拉拢腐蚀自己的突破口,同时,坚决以党规制度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管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
(本文执笔:马建光)
(责任编辑: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