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网讯 (记者 吴映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精心布置的适龄游戏区,清爽整洁的户外活动场地,冬暖夏凉,热奶热餐……如今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已经成为当地孩子的游戏乐园和温馨家园。
去年9月,“学前学会普通话”扩大试点行动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启动实施。培育规范化示范幼教点、培养高水平学前师资队伍、补齐短板、创新模式……该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峨边特色的“学前学普”新路,为彝区学前幼儿走出大山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白杨乡杨柳村幼儿教师和孩子亲切互动
补短板夯根基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小凉山地区,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听不懂普通话,不敢接触,害怕交流,是摆在彝区学前幼儿教学面前的一大难题。
“学前学会普通话”扩大试点行动开展以来,该县立足彝区实际,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强化“因地制宜、硬件配套、场所优化、功能凸显”四项要求,对全县136所“一村一幼”146个教学班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多媒体电子白板、午休房、学具等一应俱全。
杨河乡桠桠村幼儿园:教师教孩子念儿歌学说普通话
峨边彝区,山高地远、山风凛冽、严冬寒冷,幼儿学前环境“呼唤”改善。该县依据本地实际,首先为平等、万坪、觉莫、勒乌等高海海拔地区彝区幼儿创造学普的暖冬环境。试点成功后,又积极整合社会爱心基金、东西协作资金等形式全面实施“暖冬行动”,为全县146个村幼教学班配备空调146台。如今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放心入园上学。
河沟村幼儿园:孩子们正在享受热餐
同时,为保障学前在园幼儿冬天能喝到温热的牛奶,该县争取东西协作资金实施“热奶计划”,采购水浴恒温热奶器146台,实现村幼教学班全覆盖,确保在园幼儿喝到热奶。金岩乡还探索开展“村幼”热餐试点行动,通过“家长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试行热餐供应模式,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村幼实现了热餐模式。
强师资促提升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后,教师队伍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学前学会普通话”扩大试点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实施以定制培训为主导、特色培训为支撑、以中心校(幼教点)自选培训为助力、“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三级双轮”辅导员多元培养机制,对“一村一幼”292名辅导员进行学历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普通话考级、保育员资格证等业务培训。
峨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 教师“学前学普”培训课堂
累计培训辅导员1000余人次,开展教学分享展示活动20余次,县域交流10余次,形成交流成果、优秀案例上千余篇。292名村幼辅导员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提高到了92.8%;具备教师资格证的比例提高到75%,有普通话等级证的辅导员比例提高到86%。
发放学普资料
同时该县还在市学普办指导下,创设学普环境,下发学普资料10000余册,每个幼教点组织幼儿完成学习活动300余次,开展游戏活动200余次;按时对幼儿进行普通话测试,视频拍摄300条,编排展示节目20个,确保“学前学普”质量切实提升。
一系列业务培训与教学交流活动的开展,正在激活该县幼教师资队伍。
扩载体创氛围
为给彝区孩子营造浓烈的“学普”氛围,该县各地、各村幼办学点精心为孩子们创设“学普专栏”,创新设计出“表情图示”“彩色夹子分区”等标识孩子普通话等级,及时帮助和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亲子活动、游戏活动凝聚家校互动。
白杨乡杨柳村幼 教师和孩子们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利用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峨边亲情通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村村通广播等平台,开设“小喇叭广播”等幼儿学普专栏或专题,并结合“学前学普”实际开展一系列符合彝族幼儿身心特点的“小喇叭进万家”主题活动,打造“村村有横幅”、“园园有标语”、“班班有区域”、“处处有元素”的宣传阵地,营造能听、能懂、想说,敢说、会说、会用的 “学前学普”良好语言环境氛围。
“学前学普”氛围浓
“村里的幼儿园瓦吉瓦(好的意思),我们的尔义(孙子的意思)有人照看了,还不用交钱。”现在在峨边彝族自治县的老百姓只要说起“一村一幼”、“学前学普”,都赞不绝口。大家纷纷感叹, “学前学普,瓦几瓦”(好得很)!(文中图片均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秦婷)